[NCLD2014]胆汁淤积发病机制和治疗选择
—— 作者: 时间:2014-11-04
阅读数:
483
胆汁淤积是一种临床症状或体征,而非疾病,它是由于胆汁形成减少和(或)胆汁流障碍引起。临床表现为乏力、瘙痒和黄疸。在无症状患者中,早期生化学异常往往表现为碱性磷酸酶(ALP)和γ-GT升高,病情进一步进展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胆汁淤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肝内胆汁淤积,另一种为肝外胆汁淤积。
胆汁酸浓度升高可直接引起肝细胞凋亡,细胞实验显示低浓度胆汁酸就可引起肝细胞死亡。血清ALP升高是胆汁淤积早期的敏感指标,ALP表达于肝细胞毛细胆管的微绒毛上,ALP升高先于黄疸的出现,在黄疸消退后还可持续异常。目前胆汁淤积时ALP活性升高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存在两种假说。一种是调节假说:胆汁淤积时细胞间的紧密连接通路受阻,导致肝源性ALP返流回血清中,血清中ALP升高。另一种假说是胆汁淤积时,ALP可能从浆膜直接进入血液。γ-GT同样是胆汁淤积的敏感性指标,γ-GT存在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膜一侧和整个胆管系统,是最敏感的肝酶。γ-GT由肝细胞线粒体产生,存在于肝细胞浆及肝胆管细胞中,当细胞受损,胆管内压增高,胆汁排泄障碍血液中γ-GT升高。
胆红素是胆汁淤积的重要标志,但并非所有胆汁淤积都出现黄疸,黄疸或高胆红素血症是胆汁淤积严重时的表现,很多胆汁淤积早期患者不出现黄疸。因此,黄疸或高胆红素血症不能提供早期、低水平肝损伤预警。临床上如发现ALP、γ-GT升高,即应考虑到胆汁淤积。
胆汁淤积发生后,机体会出现一系列代偿反应,包括①肝细胞内羟化酶活性降低,使胆固醇合成减少;②DSEP-2活性加快,使肝细胞内大量胆汁酸排放出去;③肠道胆汁酸盐的重吸收降低;④肾脏近曲/远曲小管胆汁酸重吸收降低,使多余的胆汁排出。
胆汁淤积会对肝细胞和胆管膜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进而引起细胞变性、坏死,最终引起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肝细胞肝癌。目前对于胆汁淤积还没有明确的诊断,目前EASL指南推荐:ALP高于1.5倍正常值上限(ULN),γ-GT高于3×ULN可诊断胆汁淤积性肝病。胆汁成分淤积所表现的生化学异常包括:ALP升高、γ-GT升高、高胆红素血症、高结合胆红素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及黄色瘤形成、血清胆汁酸盐升高。肝外表现包括:瘙痒、疲倦、脂肪泻、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骨质疏松。临床中常见到胆汁淤积的肝病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PBC或PSC-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IgG4相关性胆管炎、药物性胆汁淤积、遗传性胆汁淤积、妊娠期胆汁淤积、病毒性肝炎后胆汁淤积。目前对于胆汁淤积的病因分析相关研究较少。1992年Bortolinl的研究显示,发生胆汁淤积最常见的疾病为PSC,达到67%,其次是自身免疫性肝炎(55%)、PBC(54%)、药物相关性肝炎(53%)。陆伦根等的研究显示,3247例住院慢性肝炎患者中发生肝内胆汁淤者574例,发生率为17.68%,其中最常见的为自身免疫性肝炎、PBC、PSC。
胆汁淤积治疗原则包括:去除病因;保护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增加胆汁分泌和胆汁流;抑制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发生。可供选择的药物包括:熊去氧胆酸、S-腺苷蛋氨酸、皮质激素、其他如核受体类药物。熊去氧胆酸是一种亲水、非细胞毒性胆汁酸,能够改善PBC患者的胆汁分泌、延缓纤维化进展。S-腺苷蛋氨酸能减轻肝内胆汁淤积,全面保护肝细胞。奥贝胆酸是一种选择性类法尼醇X核内受体激动剂,可能成为未来PBC的首选治疗。胆汁淤积肝外表现包括瘙痒、疲乏、骨质疏松症、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瘙痒的治疗包括:治疗原发病、瘙痒对症药物,包括消胆胺、抗组胺药、肝药酶诱导剂、阿片受体拮抗剂、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其他方法包括紫外照射、血浆置换和体外白蛋白透析、鼻胆管引流。必要时进行肝移植。疲劳目前尚无有效解决方法。骨质疏松及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者给予补充脂溶性维生素治疗。梗阻性胆汁淤积可应用外科治疗。
总结:胆汁淤积是临床常见的,需结合病史、生化学和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进行综合判断,病因治疗为主,可选用一些药物。
请点击视频观看陆伦根教授的精彩报告!
标签:
会议演讲
胆汁瘀积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