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AASLD-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年会  » 正文
[AASLD2014]NAFLD发病机制或与表观遗传有关
——  作者:    时间:2015-01-08 03:01:15    阅读数: 324

  5-羟甲基胞嘧啶(5-hmC)是一种新发现的表观遗传标志物,可通过影响DNA脱甲基作用以及染色质结构重构,调控基因转录。在线粒体DNA(mtDNA)中,非-CG羟甲基化作用非常普遍,10-11易位(TET 1、TET 2和TET 3)蛋白家族负责催化5-甲基胞嘧啶(5-mC)转化至5-hmC。
  阿根廷学者Pirola等人近日发现,NAFLD的遗传表型,尤其是羟甲基化作用通路受到表观遗传机制的调控,证实了肝脏线粒体DNA对氧化改变动态修饰的易感性。同时阐明TET1和TET2位点的基因多样性可能参与了NAFLD的发病机制。
  该研究共纳入32例单纯脂肪变性(SS)患者、32例NASH患者和32例对照,分析肝内5-hmC总体水平,并通过基因测序筛查TET1-3位点的基因变异,探讨其对疾病生物学的作用。结果表明,肝脏5-hmC水平与肝脏mtDN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TGO、TGP和肝脏mRNA-PPARGC1a水平呈负相关。免疫组织化学评估表明,和SS及对照相比较,NASH患者的肝细胞核内TET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
  对TET基因的深度测序显示,共有505(TET1)、323(TET2)和178(TET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NAFLD相关,其中包括22个新发现的SNP。临床关联集中于非同义替换的SNP,表明TET1-rs3998860(I123M)与小叶炎症评分(P<0.03)以及CK18水平(P<0.004)相关,TET2-rs2454206(I1762V)与NAFLD严重度(P<0.04)以及肝脏的PPARGC1a甲基化状态(P<0.01)相关,低频率的TET2-rs62621450(H1778R)变异见于3例NAFLD患者。
  (AASLD2014,摘要号215)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