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国际丙型肝炎论坛”于2015年2月7~8日在香港召开。会议由程思远(中国·国际)肝炎研究基金会、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同主办,廖家杰教授、侯金林教授和魏来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会议的主题为“DAA药物时代华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管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海外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对丙型肝炎治疗模式转变时期,不同地域药物上市情况、应用经验和研究进展等进行了全面讨论和交流。
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Raymond Schinazi教授是此次会议的特邀讲者,他是埃默里大学儿科学教授,同时担任该校生化药理学实验室的主任。他在抗病毒核苷类药物研发方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领导发明的核苷类药物包括:司他夫定(stavudine)、拉米夫定(lamivudine)、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替比夫定(telbivudine)、sofosbuvir。在报告中,Schinazi教授简要回顾了丙型肝炎治疗发展,他提到仅用了25年时间,基因1型HCV感染者的治愈率从0达到了100%,这一进步令人惊叹。而在所有已经上市的DAA药物中,Schinazi教授认为核苷类似物抑制剂属于最佳的药物,因为这类药物具有高效、泛基因型、高耐药屏障等优势。他还指出,在2015年以后,理想的抗HCV联合方案将是3种不同靶点的DAA药物的联合,而且3种药物的价格应等同于目前1种药物的价格。另外,Schinazi教授介绍了当前最前沿的抗HCV药物研发动态,他提到一种长效纳米包装的抗HCV药物,这种新的药物有可能实现每2个月服用一次。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来教授对华人HCV流行率和疾控挑战、治疗和应答情况以及目前和未来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总结性报告。魏教授介绍说,尽管中国大陆地区总人群的抗-HCV阳性率为0.43%,但是在药瘾者(70%~90%)、HIV感染者(60%~90%)、透析人群(20%~5%)等特殊群体中的流行率非常高,目前中国大陆预计的HCV感染人数为1000万。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的丙型肝炎报告人数呈现持续上升趋势,2004年为42381例,2013年为203155例。基于中国大陆HCV流行挑战,魏教授认为我们仍应加强有效的筛查,并应积极促进可负担地起的新药物的上市,另外PEG-IFN+RBV仍将在中国大陆丙型肝炎治疗中发挥作用。
德国J.W.歌德大学医院Bernd Kronenberger教授总结了近期抗HCV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他将无IFN方案分为两大类--含核苷酸聚合酶抑制剂(NI)的无IFN方案、不含NI的无IFN方案。具体如下:
1.含NI的无IFN方案:
①NI:Sofosbuvir+RBV;
②NI+NS3蛋白酶抑制剂:Sofosbuvir+Simeprevir±RBV;
③NI+NS5A抑制剂:Sofosbuvir+Daclatasvir±RBV;Sofosbuvir+Ledipasvir±RBV;
2.不含NI的无IFN方案:
①非核苷类聚合酶抑制剂(NNI)+NS3蛋白酶抑制剂+NS5A抑制剂:Paritaprevir/r-Ombitasvir+Dasabuvir±RBV;
②NS3蛋白酶抑制剂+NS5A抑制剂:Asunaprevir+Daclatasvir(日本);
此外,王福生教授、谢青教授、侯金林教授、廖家杰教授、高嘉宏教授分别以自己的实际临床实践讲述了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和台北的丙型肝炎治疗现状;窦晓光教授、Darrell Crawford教授、Shiv K. Sarin教授、黄丽虹教授分别介绍了基因1型、2型、3型和基因6型HCV感染者的治疗现状。
日本的Masao Omata教授就“慢性丙型肝炎与肝细胞肝癌(HCC)”做了精彩报告。报告中,他以获得持续性病毒学应答(SVR)后仍罹患HCC的实际病例为引导,指出应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他提到目前研究发现的与HCC相关的基因共包括16种基因和84个DNA片段。他说,肺癌基因组研究方面的成果已经用于肺癌的筛查和治疗,这也可以作为HCC诊疗研究的方向。
Arun J. Sanyal、成军和范建高教授讨论了HCV与脂肪变的相关研究和进展。
此次会议的议题贴合最新的研究前沿和进展,吸引了众多医生。通过多场专题报告和现场讨论,与会者对于华人丙型肝炎的疾病负担和治疗现状有了更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同时对已在欧美、日本上市的DAA药物的治疗方案、疗效、安全性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对于未来丙型肝炎治疗发展的方向也有所洞悉。
备注:2月10日,国际肝病微信“程思远(中国·国际)肝炎研究基金会”推动全口服丙肝治疗方案在中国应用”中,“解放军302医院‘难治性丙肝专家联合门诊’时间每个月一次”的信息来源于较早的网络文章,经核实门诊的时间已增加为每周一次,特此做出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