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APASL-亚太肝脏研究协会年会  » 正文
[APASL特约点评]韩涛教授:有必要建立国际统一的ACLF诊断标准
——  作者:韩涛    时间:2016-02-26 08:11:39    阅读数: 169

  第25届亚太肝脏研究协会(APASL)年会期间,《国际肝病》特别邀请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韩涛教授对本届大会上肝硬化和肝癌相关研究报告进行点评。在上一期(2月23日)的“特约点评”中,韩涛教授对射频消融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点评,并提出“多学科协作模式需从培训抓起”。本期分享韩涛教授在目前国内外的热点话题之一——慢加急性肝衰竭方面的见解。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如何早期预警及判断患者的预后、及早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所在。这次APASL年会上,来自印度的学者报告了来自APASL慢加急性肝衰竭协作组(AARC)有关预测ACLF患者30天预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该研究纳入符合APASL ACLF标准的1021例患者,随访90天,其中338例用于建立模型,另外683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发现基线总胆红素、肌酐、乳酸水平和肝性脑病是预测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AARC ACLF的评分体系(AARC ALCF Score)并进行分级。其中A级(5~9分)、B级(10~11分)、C级(12~15分),每增加1分,病死率增加9.7%。基线11分,第一周无变化,30天的病死率为100%。作者认为该评分系统采用简单的临床参数进行疾病严重程度的动态评价,便于临床应用,在预测30天预后方面优于CLIF-SOFA和MELD评分,且第一周即可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做肝移植。该研究患者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国家,可能更适合于亚太地区,值得进一步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东西方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争议很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ACLF患者的主要病因及其疾病特点存在一定差异,这也是造成目前现状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些年来,欧洲学者通过多中心前瞻性的CANONIC研究,建立了慢性肝衰竭-序贯器官衰竭评分系统(chronic liver failure-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CLIF-SOFA),涉及反映肝、肾、脑、凝血、循环和肺功能的多项指标,并提出了相应的ACLF诊断及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该标准更加强调肝硬化基础上的多脏器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目前我国肝衰竭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曾比较东西方ACLF标准的异同,相对于我国及APASL ACLF诊断标准的基本条件而言,欧洲ACLF诊断标准的患者相对较重,病死率较高。因此,有学者认为欧洲标准可能不利于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早期诊断。我们进一步对肝硬化基础上发生ACLF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虽然与CANONIC研究中以酒精相关ACLF为主的患者相比,HBV相关ACLF发生肝脏和凝血功能衰竭的比例相对较高,肾功能衰竭的比例相对较低,但是CLIF-SOFA评分系统对于区分HBV相关ACLF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具有同样的意义,无论何种诊断标准,总体而言,肝衰竭早期的预后较好。因此,十分有必要建立国际统一的ACLF诊断标准,以利于ACLF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同时也有利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PL-6:(摘要号:11234)AARC-ACLF Score predicts 30 day survival better than CLIFSOFA and MELD scores in patients with ACLF
 
专家简介

  韩涛,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肝病感染消化等内科疾病的临床与研究工作,曾在美国梅奥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及临床学习,参与国内肝病等领域多个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制定。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973、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等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承担单位负责人承担10余十多项国内、国际多中心研究。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参编教材及专著10余部,曾获天津市科委科技进步奖6项。
 
  目前兼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天津市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委员、天津市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分会委员、全国重症与疑难肝病协作组副组长、中国肝炎基金会专家组成员等。担任国内外十余种专业期刊编委。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