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Shiv K. Sarin 时间:2016-03-03 04:33:28 阅读数:
880
印度新德里肝胆科学研究所Shiv K. Sarin教授访谈
在一般人群中,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发病率为0.5%~1%。肝硬化人群中,非癌性PVT的发病率为0.6%~28%。PVT在原发肝胆恶性肿瘤(44%)、炎性肠病(10%)和腹部感染及骨髓增生性疾病中的发病率也很高。在第25届APASL年会(APASL2016)现场,印度新德里肝胆科学研究所Shiv K. Sarin教授就肝硬化和非肝硬化性PVT做了专题报告,并就相关话题接受了《国际肝病》的采访。另外,在肝衰竭的治疗中,生长因子的价值近来逐渐展现,采访中Sarin教授还分享了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国际肝病》:导致肝硬化以及非肝硬化相关PVT最主要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Dr. Sarin:非肝硬化相关PVT的主要原因是遗传性的血液高凝状态,就像是用了促凝剂一样。除此之外,后天自身因素也可导致PVT的发生,如脱水或胰腺炎。而肝硬化性PVT的发生一般是由肝脏血流速度减慢、门静脉高压和凝血状态改变导致。 除此,癌栓也可能出现。所以对于肝硬化PVT患者来说最重要的病因是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而非肝硬化PVT的主要原因与血液促凝因素有关。血栓形成可以是急性,也可以是慢性。慢性血栓形成一般来说多因感染所致。
《国际肝病》:近年来在诊治PVT中取得了哪些进步?
Dr. Sarin:多普勒超声和增强CT扫描的普及提高了PVT的诊断率。通过超声,可以看到血流中断或者血流缓慢的发生部位,而CT扫描则可以在门静脉中直接看到病灶。现也有特定的血检指标提示机体凝血功能。另外,若患者出现血液高凝状态,有时需要通过骨髓活检来排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Dr. Sarin:肝衰竭患者的肝脏再生重建过程是缓慢的。一般急性肝衰竭中,肝细胞可自我再生。而在肝硬化所致的肝衰竭中(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细胞的再生能力很弱,需要借助祖干细胞或者原代干细胞。为了刺激这些干细胞,我们给予一些可作用于骨髓的生长因子,如G-CSF或红细胞生成素,它们可使细胞(如CD33+和CD34+细胞)从骨髓中游离至肝脏,促进肝细胞再生。2012年我们课题组发表了两项大型研究数据,其一是关于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疗,患者先连续5天每天使用G-CSF,然后隔天使用直至一个月(12次),与安慰剂组对比明显提高生存率(69% vs. 30%) ;第二项研究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杂志上,内容主要是给准备肝移植的肝硬化患者服用两种生长因子:G-CS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结果显示感染发生比例显著降低,由35%降至5%,同时生存率也有明显提高。所以,生长因子对于治疗肝衰竭以及提高肝细胞再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肝病》:明年的APASL年会将在中国上海举行。您对该会议有何期望?
Dr. Sarin: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肝病人群,因此也有最好的肝病专家。侯金林、魏来和贾继东三位教授在亚洲肝病领域独领风骚。我会全力支持2017年上海APASL年会!可以肯定明年的参会人数将会超过6000人,它也将会是最难忘的一次年会。2018年APASL将在印度新德里举行,届时我们也将邀请中国所有的肝病专家。祝福侯金林,祝福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