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廖家杰教授访谈
廖家杰,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助理院长和肠胃及肝脏科的临床教授,曾担任第十八届亚太肝脏研究学会 (APASL)主席,一直致力于乙型肝炎研究,包括根治乙型肝炎感染和化疗后防止复发的前瞻性研究工作。
乙型肝炎免疫治疗的新形势
免疫是乙型肝炎治疗的很重要的话题,因为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系统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应答决定了疾病的预后,是否能清除乙肝、治疗后HBsAg是否会转阴以及感染后乙肝是否会导致肝硬化、肝癌,这些都是密切相关的问题。在乙肝转化免疫方面,我们正处于新年代,即大数据时代。同时现在也已经进入了基因时代,研究发现人体共有25 000个基因,如何将这些基因应用于免疫学,影响患者的免疫系统,推动乙型肝炎治疗的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免疫治疗不等同于免疫调节治疗
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目前只有干扰素和胸腺肽两种方案。但从新的技术平台看,免疫调节不等于免疫治疗。因为未来在免疫治疗领域将有新的治疗方案出现,例如细胞治疗、基因的应用,如何将基因给我们的信息引入新的治疗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乙型肝炎免疫治疗仍停留在干扰素治疗
乙肝免疫学治疗现在还是停留在10多年前开始的干扰素治疗。从初步结果来看,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可以增强HBsAg转阴率,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在干扰素的转化免疫学研究方面有一定进展,如患者筛选,如果患者对干扰素无应答,可以选择早期停药。另外,可以根据患者的HBsAg定量反应,帮助患者尽早停用干扰素。未来还需要做大量工作,以进一步探知如何应用免疫治疗造福乙型肝炎患者。
核苷(酸)类似物的免疫调节作用较低
核苷(酸)类似物在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较低,治疗乙型肝炎最终需要HBsAg转阴。但根据大量临床数据,患者单服核苷(酸)类似物,通过7年追踪HBsAg阴转率只有2.1%,远远低于干扰素对HBsAg阴转的影响。HBsAg与免疫调节作用密切相关,从众多转化医学研究信息可以看到,HBsAg转阴相当重要,因此以后要研发新药物根治乙型肝炎,一定得从HBsAg转阴方面入手。
提升HBsAg转阴率迫在眉睫
乙型肝炎治疗需要突破的瓶颈是提升HBsAg转阴率。干扰素治疗1年HBsAg阴转率为3%,长期追踪3~5年可提升到5~7%。核苷(酸)类似物的7年转阴率仅为2.1%。综上,从HBsAg转阴角度来看,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的作用都较低。在免疫学转化研究方面,即天然免疫和TCL治疗,我们也应该做一些工作。在未来的5~10年,在HBsAg转阴方面应该会有很大突破,从而大幅提高HBsAg转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