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关于肝纤维化,如何进一步提高无创诊断成功率和准确性,近年来是否有突破性进展,以及如何抗纤维化治疗?“第三届中国国际肝病论坛”召开期间,会议执行主席、解放军302医院陈国凤教授在“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专题中进行了解读,并于会后就相关问题接受了《国际肝病》的专访。
血清学模型诊断:仍推荐APRI评分和FIB-4指数
无创肝纤维化诊断是现在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常用的无创诊断方法包括血清学和影像学两大类。血清学方法通常是指包括多种临床指标的模型,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现在并没有形成大家公认的、比较好的、可以突破以往血清学诊断水准的新模型。
现在国际卫生组织新发布的、推荐的,还是比较简单的血清学模型。如APRI评分,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血小板(PLT)比例指数,可用于肝硬化的评估。FIB-4指数也是一个比较常用的血清学指标,基于丙氨酸转氨酶(ALT)、AST、PLT和患者年龄,可用于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和分期。对于中低收入国家的人群,即便没有瞬时弹性检测仪器,医生也可以应用血清学模型对患者进行比较简单、有效的肝纤维化水平的测定。
瞬时弹性成像诊断:稳定操作手法,结合血清学指标综合判读
瞬时弹性成像(TE)检测是目前相对简单,且容易操作的一项影像学无创肝纤维化诊断方法。通常,医生在接受检测技术培训,完成满50例次操作之后,其技术就比较娴熟了。虽然TE操作容易,且检测结果比较准确,但也受一些因素的影响。
常见因素如腹水和肥胖,会影响检测成功率。如果患者有腹水,尤其是肝前有大量的腹水,或者特别肥胖,体重指数非常大,则很可能导致操作失败。相对少见的因素,如肝脏特别小,做TE操作时得不到有效数据,在做CT或MRI检查时,发现肝前区肝脏缺损,对于这类患者,检测是失败的。
另外,TE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急性肝脏炎症、转氨酶水平增高、黄疸水平增高等。有学者指出,肝脏充血、进食也会影响肝脏的弹性值。
总体而言,为提高诊断准确性,首先操作医生的手法要稳定,不要受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其次,在分析结果时,医生需了解患者病情,结合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其他检测结果,来综合判断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
肝组织活检:单纯纤维化诊断,75%患者无需肝穿
肝组织活检目前仍被认为是诊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最准确的方法,我们称之为“金标准”。但渐渐发现肝脏穿刺活检结果存在一些误差,其可行性也受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
患者肝硬化程度比较重,肝脏的质地变硬、变脆,那么穿出来的标本有可能就是不合格的。通常标本中有7~15个汇管区是最好的,如标本很小或者很碎,达不到足够的汇管区,那么结果就不一定准确,诊断就不够可靠。
肝活检存在抽样误差。一般而言,肝脏病变为弥漫性病变,但是弥漫并不等于完全均匀。所以穿到的组织病变情况可能与肝脏整体情况不完全相符,或轻或重,从而导致诊断偏差。
肝活检还存在人为误差。不同的病理科医生给出的诊断未必完全一致,所以需要经验丰富的病理科医生参与。通常情况下,如果肝脏比较正常、重度肝纤维化,或者肝硬化,则诊断不容易出错。但如果肝纤维化程度为F2或者F3时,则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
另外,肝脏穿刺活检是有创操作,患者不易接受,且不能反复实施。因为现在的治疗,尤其是乙型肝炎的治疗,大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甚至有些患者需要终生治疗。对于这部分患者,每年做1~2次的肝脏穿刺是不现实的,不仅患者不能接受,医生也很难实施。
可见,肝组织活检“金标准”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威胁。正如前文所述,无创检测如血清学模型、影像学检测,也存在一定缺陷。如果能综合利用各项无创监测数据,则可大幅减少对肝脏穿刺的需求。因为我们只是做肝纤维化的诊断,而不是病因的诊断,也不是做炎症的判断,所以单纯从纤维化的角度来看,可以减少75%的肝穿需求。
抗纤维化治疗:长期监测纤维化程度,必要时给予抗纤维化药物
目前,除一些病因治疗药物,如抗HBV药物和抗HCV药物外,国际上还没有公认的有效治疗肝纤维化的药物。抗病毒治疗后,HBV被抑制,HCV被清除,即不存在病毒因素以后,大多数患者的肝脏病变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缓解,从长远看,肝脏纤维化程度有可能被逆转,但是仍未能达到100%有效的程度。很多患者,即便病毒被清除或被抑制了,肝纤维化程度仍然很重,还有可能进展,如比较重的肝纤维化进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患者进展为肝癌。陈国凤教授强调:“对于这类患者,首先我们不能放弃对他的监测,坚持每半年做一次常规的检查,看其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程度有无变化,同时也要监测有无肝细胞癌的发生,这是非常重要的。”
是否需要常规地合并抗纤维化药物?陈教授认为,需要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其病毒确实已经检查不到,肝脏炎症不明显,即转氨酶和黄疸基本正常,但肝纤维化程度仍没有任何好转迹象,甚至有些患者还在缓慢地进展,则建议给予患者合并抗纤维化药物进行综合治疗。从我国临床治疗看,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药对于辅助抗纤维化治疗能带来一定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