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继东教授:未来十年我国乙型肝炎流行的趋势与对策
——  作者:贾继东    时间:2016-12-28 05:05:56    阅读数: 451

  
        编者按:目前,我国仍然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中高流行区。慢性HBV感染且未正规治疗的患者,容易逐渐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甚至肝衰竭。2006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的一般人群HBsAg阳性率为7.18%,2015年对献血员筛查的HBsAg阳性率为5.49%,未来十年我国是否能成为“慢性乙型肝炎中-低流行地区”?且看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2010主席、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教授专访。
 
  我国成为WHO所定义的乙型肝炎中-低流行地区,还需要多少年?
 
  近十年来,我国普通人群中HBsAg阳性率明显下降,尤其是低年龄组人群。根据2014年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4岁儿童HBsAg阳性率仅为0.3%左右;5~14岁青少年HBsAg阳性率为0.9%左右;15~2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4%~5%;本次没有包括29岁以上人群。结合其他研究,包括献血员的筛查及各地的一些报道,WHO相关专家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亚太地区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5%~6%,中国人群的HBsAg阳性率也为5%~6%。综合来看,目前我国人群的HBsAg阳性率可能为5%~6%,或者略高于6%。
 
  结合我国人群的HBsAg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贾教授认为,要预测未来我国人群的HBsAg阳性率,所需的参数较多,需要经过复杂的统计学分析和数理模型,不容易做到准确预测。但从直观看来,也许十年或二十年后,我国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就可以降至4%左右,成为WHO所定义的慢性乙型肝炎中-低流行地区,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为实现2030年消灭病毒性肝炎的目标,是否有必要进一步扩大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人群?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于预防HBV感染非常有效,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经验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国从1992年对新生儿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以来,低龄人群的HBsAg阳性率大幅度下降,而且总人群HBsAg阳性率也明显降低。HBV感染的自然史特点为:如果在2-3岁以内感染HBV,发生慢性化的几率很高,3~5岁以后,甚至成年以后,即使感染HBV,发生慢性化的几率很低。
 
  所以,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的角度,我国指南建议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贾教授指出,如果我们能够保持目前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覆盖率、稳步提高出生及时接种率和三针全程接种率,对漏种的及时补种,再进一步扩大高危人群的接种,就能达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至于是否应再进一步扩大成人接种覆盖率,就需要从流行病学方面、公共卫生方面考虑,其中包括效果及成本效果比。我国人群中,至少50%的人乙型肝炎感染的标志物呈阳性,就说明很多人已经感染过HBV(大部分为感染已恢复,少部分为慢性感染),再接种HBV疫苗于事无补。另外,即使未曾感染HBV,在成年期感染HBV的几率也不高,而且感染后发展为慢性化的几率也很低(一般小于5%)。因此,应该对成人普遍接种乙肝疫苗的成本效果进行周密、详细的卫生经济学论证,然后做出决策。
 
  目前,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仅为10%左右,如何提高患者的治疗可及性?
 
  我国在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目前,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仅为10%左右,说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贾教授主要概括为以下两点:①很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感染HBV,因此在日常医疗和健康体检中,应尽可能发现HBsAg阳性者,对需要治疗的患者积极给予治疗;②尽可能扩大医保报销范围,很多地方抗慢性HBV治疗药物并没有全部包括在医保可报销目录范围内,或只有住院患者可以报销,没有纳入门诊可报销范围。
 
  在保护患者隐私和平等权利的前提下,应该发现更多需要治疗的患者,同时通过完善医保和新农合报销政策,让更多患者负担得起抗病毒药物。另外,需要医务人员、专业学会和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化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目前的状态是,总体上的治疗不足与某些情况下的治疗过度,抗病毒治疗不足与疗效不确切的药物应用过度并存,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
 
  因此,贾教授认为,需要政府、学术团体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提高抗乙肝治疗的可及性,使需要治疗的患者得到规范合理的治疗。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