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且预后很差。而中国是全世界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根据我国2015年的癌症统计数据,肝癌是我国第四大常见肿瘤。在亚洲,HCC的最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感染。在第26届亚太肝病学会(APASL)年会上,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Masao Omata教授做主旨报告,向大家介绍了亚太肝癌防治指南的更新。
指南的推荐力度从A(最强)到D(最弱),证据级别从1(最高)到5(最低)。在预防方面,预防HBV相关的HCC,应在婴儿中普及乙肝疫苗的接种,特别是在流行地区(A1);所有慢性感染HBV且病情活动的患者均应考虑有效、长期的抗病毒治疗(B1)。对于HCV相关HCC,抗病毒治疗后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患者的HC风险低于不治疗患者。因此,获得SVR降低HCC的发生的推荐级别达到了A1。对于代谢相关性HCC,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如果伴有肝硬化,发生肝癌的风险增加(A2),也有患者在没有肝硬化基础上发生HCC(B2)。伴有糖尿病和肥胖的患者,发生NASH的风险增加(A2)。生活方式的调节也具有预防作用(B2)。
在阐述HCC的治疗时,Omata教授特别介绍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方面的进展。如日本的一项III期临床试验显示瑞戈非尼治疗后的总生存获益显著优于安慰剂,另外一种多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lenvatinib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embrolizumab治疗HCC的1b期研究也正在开展。
Omata教授认为,晚期HCC患者的完全治愈时代正在到来,这也意味着新版指南将会有大幅更新。
在会后接受《国际肝病》采访时,Omata教授告诉我们,APASL的HCC管理指南距离上一次(2010年)制定已有6年,指南本身有更新的需求。亚洲地区各国的经济水平及医疗条件差别很大,因此新的APASL指南会尽力来覆盖所有的亚洲国家。因此,指南中会写入一些在很多国家还不可及的检测方法,但也会帮助大家在没有这些检测方法的情况下,尽量指导患者获得最优化的治疗。他认为,这也是最新APASL指南与其他国家地区指南的重要区别。
“尽管先进的检测方法在全球各个地区的应用趋于一致,使的各地区的指南也越来越相似,但APASL指南覆盖的地区拥有占全球3/4的肝细胞癌患者。因此,我认为APASL指南最为实用”。
Omata教授还强调,“没有证据,就没有推荐(If you don’t have evidence, you cannot have a recommendation)。就像APASL2017会议上发表的研究摘要一样,当前我们获得了越来越多、越来越确实的证据,因此指南的推荐意见也更为可靠。这样医生应用指南指导临床时就更为安心,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这才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