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的一种世界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既往认为相对罕见,特别是亚太地区尤为罕见。APASL2017期间,我国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消化疾病研究所的马雄教授受大会邀请发表了题为“Autoimmune hepatitis”的报告,回顾AIH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进展,并分享他对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AIH诊断标准
20世纪90年代,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IAIHG)提出AIH的综合诊断标准和修订标准,以方便研究开展。2008年,提出简化的AIH评分系统,其在常规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更为方便,后来在包括中国和日本人群的不同种族人群中得到验证。尽管之前AIH的多数研究是在欧洲和北美进行,但过去几年中,已有越来越多的调查报告来自东方国家。2011年,马雄教授研究团队对这两种IAIHG诊断评分标准进行了验证:在中国的405例不同肝病患者中,简化标准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0%和95%,与修订标准相媲美,后者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3%。在这些病例中,肝脏组织学与修订标准的同时使用,有助于及时获得正确诊断。
亚太地区流行情况
在亚太地区,AIH的发病率范围为每年0.67(以色列南部)至2.0(新西兰坎特伯雷)/10万人群,患病率范围为4.0(新加坡)至24.5(新西兰坎特伯雷)/10万人群。AIH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3或DR4有关,与HLA-DR4(DRB1*0401)患者相比,HLA-DR3(DRB1*0301)患者更加年轻,发生肝衰竭的风险更高。HLA-DR4更常见于中国和日本患者,为35.1%~71.6%。
AIH临床表现
AIH有不同的临床表型和表现,最初表现为无症状或非特异性症状,直至急性肝衰竭。AIH的典型组织学特征为中-重度界面性肝炎,汇管区及其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肝细胞玫瑰花环形成和淋巴细胞穿入现象也是AIH的典型标志。马雄教授研究团队的最近一项研究表明,AIH中的淋巴细胞穿入现象主要由CD8+ T细胞介导,与血清ALT或AST水平更高、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组织学改变更为严重有关。
AIH治疗方案探索
在一系列临床试验中,虽然已经建立、确认和验证了AIH的诊断标准和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AIH的治疗目标为减轻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获得完全生化和组织学缓解,延长生存期。普遍接受的两种方案为强的松(龙)/硫唑嘌呤联合方案或泼尼松(龙)单药治疗,以诱导缓解。最近,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推荐另外一种合理的策略,延迟2周应用硫唑嘌呤(每日1~2 mg/kg体重),从强的松(龙)(每日0.5~1 mg/kg体重)开始。
马雄教授研究团队对115例连续性中国AIH患者的治疗应答进行评估,发现应用免疫抑制治疗(强的松龙/硫唑嘌呤联合治疗或硫唑嘌呤单药治疗)36个月的完全生化缓解率为87%,获得缓解的平均时间为20.3个月(95%CI:17.8~22.8个月)。硫唑嘌呤是6-巯基嘌呤(6-MP)的前体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为血细胞减少。由于并非所有患者对常规治疗应答良好,数项研究或经验对霉酚酸酯(MMF)、环孢素、他克莫司和英夫利昔单抗作为难治性或不能耐受常规治疗AIH患者挽救治疗药物的作用进行了评估。尽管应用这些二线免疫抑制治疗获得了不同的成功,但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以证实其安全性和疗效。新型免疫抑制治疗,诸如扩增功能性自体调节性T细胞(Tregs)和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具有一定前景,但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其安全性和疗效。
个体化管理
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程,包括经典慢性发病、急性或急性重症发病、自身抗体阴性表型、肝硬化、在诸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或慢性乙型肝炎(CHB)等其他肝病背景下发病等,必须对这些患者进行个体化管理,对于每个亚组的患者,应该就药物的益处和副作用风险,进行个体化分析。
小结:
虽然已经清楚认识AIH的典型表型,但像血清自身抗体阴性AIH、急性重症AIH、同时表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特征以及存在其他肝病背景等特殊亚组的人群,使诊断和治疗颇具挑战性。对于AIH的特殊表型,应该采用灵活的标准和个体化管理方案进行诊断和治疗。立即开始免疫抑制治疗非常关键,对于爆发型以及进展至终末期肝病的患者,应该进行肝移植,肝移植后的预后非常乐观。尽管如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原创研究,关注亚太地区AIH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APASL Annual Meeting 2017 Daily News-18 February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