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胆汁淤积和自身免疫”是2018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年会聚焦的一大疾病方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马雄教授参加了此次会议,并于会议期间应邀出席了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国际小组研讨会。会后,《国际肝病》邀请马雄教授对会议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布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解读。
“EASL年会的人气很旺,主会场的与会专家甚多,而且参与度非常高。此次到会的国内专家也很多,会上一起交流,相互促进,不虚此行”,马雄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介绍到。
此次年会,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相关议题和进展较往届多,很多专题设置了自身免疫性和胆汁淤积性肝病专场,与肝病学大腕儿面对面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管理的挑战性问题,讨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典型病例,分析自身免疫性和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新兴研究趋势,另有专题关注自身免疫性和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二线治疗。在临床研究方面,不仅有最新突破性研究呈现,更有重磅研究在全体大会上交流,进展颇多。
重磅研究:贝特类药物联治疗可显著改善UDCA部分应答者的长期预后
“我觉得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进展比较快的还是PBC的研究,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项来自法国Christophe Corpechot小组的研究。”早在2017 EASL年会上,Corpechot小组就已经展示了团队关于贝特类药物(苯扎贝特)用于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部分应答患者的研究(BEZURSO),此次研究小组介绍了团队的最新进展,而这一研究成果将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
研究纳入100例UDCA部分应答患者,随机分配患者至贝特类药物联合UDCA治疗组或安慰剂联合UDCA治疗组,结果发现联合贝特类药物治疗组患者的碱性磷酸酶水平获得显著改善。研究还发现,应用Global PBC风险评分模型来预测,贝特类药物与UDCA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这是一个预测性的研究,观察期为两年,仍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观察贝特类药物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图1.UK-PBC(A)和Global PBC(B)预后模型评估的PBC相关事件发生的百分比
摘要标题:Estimated risk reduction of mortality and transplantation with bezafibrate in patients with PBC and inadequate response to UDCA: application of the UK-PBC and Global PBC risk scores to the BEZURSO trial(摘要号:PS-001)
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发挥优势、抓住机遇,提高我国学术影响力
会议期间,马雄教授受邀参加了全球PBC研究组组织的专题讨论会。国际AIH研究组和国际PSC研究组也在会议期间组织了专题会议。大会关注的研究以已完成的临床试验为主,而这些国际小组讨论的则多是正在做或者想要开展的全球国际多中心研究。“我对这些正在开展或者将要开展的项目更感兴趣,因为我们可以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尝试参加部分国际多中心研究,在国际上发出我们中国的声音。”
马雄教授在采访中指出,虽然DNA或者血清标本转运问题的存在使我们不能参与到某些临床研究中去,但一些前瞻性或者回顾性的患者信息分析研究是可以积极参与的。实际上,我国学者已经参与进来,如最近国际AIH研究组提出的一项收集未来一年内新诊断或者新收治患者数据的前瞻性研究,PBC国际小组将来自中国和日本的PBC数据加入到βB4项目,以及国际PSC研究组纳入了来自我国的近100例PSC患者的临床数据。“国际研究组非常高兴能够看到来自亚洲的研究小组参加到他们的研究数据录入,如此可以开展东西方合作研究,补充分析东西方的PSC流行病学等发病特点。”
由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率较低,所以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而我国人口基数大,临床病例数相对较多,所以马雄教授认为,我们可以发挥这一优势,参与到国际合作中去。在向欧美大家学习的同时,也可以提出我们的原创性合作想法,以推进我国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研究。“国际小组对中国乃至亚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正好可以抓住这样的机遇,提高我们的知名度。”
我国进展:期待国内学者一起推进全国多中心研究
国际研究如火如荼,我国多中心研究也在积极推进中。马雄教授团队最近计划开展一项关于AIH的GAWAS研究,目前已经收集六百余例的外周血DNA,准备进行芯片筛查。另有一项观察AIH患者接受正规免疫抑制治疗前后肝脏组织学变化的研究也在筹备中,目前已收集四十余例肝活检资料。马雄教授在采访中表示,非常欢迎国内其他中心能够参与到这两项研究中来,一起推进AIH的全国多中心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