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EASL-欧洲肝脏研究协会年会  » 正文
EASL超级公开课 | 谢青教授:看慢乙肝患者优化治疗后的疗效与安全性
——  作者:    时间:2021-03-25 01:58:44    阅读数: 3

编者按: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本届EASL大会的主要讨论领域。当前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仍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但近年来新型抗病毒药物——丙酚替诺福韦(TAF)投入临床治疗,显著改善了慢乙肝一线治疗的效果。对慢乙肝应答不佳,或存在肾功能损伤、骨病风险等特殊情况的人群,权威指南[1]也推荐可从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改换为TAF,以优化治疗效果。
 
在EASL2020年会上,公布了两项与改换TAF优化治疗相关的临床研究结果,其中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治疗后病毒持续抑制的患者换用TAF治疗的研究96周最终结果入选大会口头报告(大会摘要号:AS091)[2]。此外还有多项壁报发布。
 
本次“肝愈之道——专家公开课栏目”,我们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对慢乙肝患者TAF优化治疗相关研究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精彩解读和答疑。
 
维持病毒抑制且兼顾骨肾安全性,TAF优化治疗选择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版)》指出,慢乙肝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延缓和减少慢乙肝进展到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延长生存和改善生活质量,这也与全球权威指南保持一致。
 
作为新型口服抗病毒药物,TAF在临床III期研究(108 & 110研究)中体现了与TDF相当的疗效,且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肾功能相关指标,并降低骨病风险,成为全球指南推荐的一线用药之一。由TDF换用TAF治疗,有望优化部分患者的治疗结果。
 
此前在EASL2019年会公布了临床III期4018研究的48周结果[3],这是一项随机、双盲、非劣效性的试验,纳入接受TDF治疗≥48周且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2周,筛查时HBV DNA<20 IU/mL的患者,按1:1随机分组,一组继续TDF治疗,一组换用TAF治疗,48周后两组进入开放标签阶段,均接受TAF治疗,研究主要终点为48周时两组的抗病毒疗效,次要终点包括肾脏、骨骼安全性等。
 
研究最终有488例患者纳入分析(TAF组243例,TDF组245例),48周的主要终点结果显示,接受TDF治疗后达到病毒学抑制的慢乙肝患者,换用TAF治疗仍可维持病毒学应答,两组治疗失败的患者均为0.4%,且换用TAF治疗能使更多患者ALT复常(见图1),TAF治疗的骨肾安全性也更好[3]
 
 

 
图1:换用TAF治疗48周时仍可维持病毒学应答,更多患者ALT复常
 
本次EASL2020年会公布了研究继续随访至96周的最终疗效和安全性数据,两组患者从48周到96周均接受TAF治疗,96周时两组HBV DNA<20 IU/m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96%和95%(比例相差0.9%,95%CI:—3.9%~+5.2%)。因此TDF治疗后换用TAF治疗仍可维持病毒学抑制,且未出现耐药。治疗96周时ALT正常的患者较基线时明显增多(见图2)。
 
 

 
图2:TDF治疗后换用TAF仍可维持病毒学抑制,TAF持续治疗ALT正常率高
 
此外在肾脏和骨骼安全方面,换用TAF治疗组患者的肌酐清除率上升,β2微球蛋白:尿肌酐(β2M:Cr)近端肾小管功能受损标志物水平下降;换用TAF治疗组患者的髋/脊柱骨密度增加,骨转换标志物受影响的程度更轻,提示TAF改善骨肾安全性(见图3)。
 
 

 
图3:换用TAF治疗96周时,骨肾安全性改善
 
从4018研究的96周最终结果可得出结论,经TDF治疗达到病毒学抑制的慢乙肝患者,转换到TAF治疗能够长期维持病毒学抑制,促进患者ALT复常,且换用TAF改善了治疗安全性,降低骨肾风险。
 
应对不同特殊人群,换用TAF维持优秀表现
 
慢乙肝疾病本身以及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肝功能、肾功能损伤和骨病风险,同时慢乙肝患者也开始呈现“老龄化”趋势。对以上这些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需要兼顾疗效和安全性。
 
在本次EASL2020年会上,评价TDF或其他NUC治疗达到病毒学抑制,且伴有肾损伤或肝损伤慢乙肝患者,换用TAF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II期4035研究的48周结果,以两篇壁报的形式发表(大会摘要号:SAT429/SAT442)。另一项以壁报形式发布的研究,对108、110、4018和4035四项临床II/III期研究治疗老年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汇总分析(大会摘要号:SAT461)。
 
肝功能损伤
 
首先来看4035研究换用TAF治疗31例肝功能损伤(CTP评分≥7)患者,患者多数为男性、亚裔、老年,此前接受>48周TDF或其他NUC治疗,HBV DNA低于定量下限已至少24周,且入组时HBV DNA<20 IU/mL。
 
队列B结果显示,换用TAF治疗48周时,伴有肝功能损伤的慢乙肝患者仍然维持病毒学抑制状态,HBV DNA全部低于20 IU/mL,74%的患者检测不到病毒,且患者的肌酐清除率、血磷水平等肾功能指标及髋/脊柱骨密度参数均保持稳定,提示TAF良好的骨肾安全性[4],见图4-5。
 
 

 
图4:伴有肝功能损伤患者,换用TAF治疗48周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图5:伴有肝功能损伤患者,换用TAF治疗后肾功能、骨密度参数维持稳定
 
肾功能损伤
 
由于年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肾损伤,以及抗病毒药物或其他共病药物的肾脏毒性等原因,慢性乙肝患者当中肾功能损伤较为常见,也是临床指南提出需重点关注的问题。III期临床试验108/110研究已经显示[5],TAF治疗较TDF对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CG)和肾小管标志物的影响更小。
 
4035研究还评价了接受TDF或其他NUC治疗达到病毒学抑制,且伴有肾损伤患者换用TAF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6],共有93例肾损伤患者,以男性、老年、亚裔为主,其中78例为中重度肾功能损伤(肌酐清除率15~60 mL/min),15例为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
 
研究结果显示,换用TAF治疗48周时,伴有肾功能损伤的慢乙肝患者,仍然维持病毒学抑制状态,92%患者HBV DNA低于20 IU/mL,65%检测不到病毒,ALT正常率达到87%。
 
TAF治疗期间,肾功能损伤患者的肌酐清除率、血肌酐、血磷水平等指标维持稳定,视黄醇结合蛋白(RBP):Cr、β2M:Cr等近端肾小管功能标志物水平维持稳定,髋/脊柱骨密度小幅上升,提示治疗的骨肾安全性好[6],见图6-7。
 
 

 
图6:肾功能损伤患者换用TAF治疗能维持病毒学抑制,安全性良好
 
 

 
图7:肾功能损伤患者换用TAF治疗48周,肾功能参数维持稳定
 
老年患者
 
近年来随着抗病毒药物的疗效进步,我国慢乙肝患者年龄逐渐增加,合并慢性疾病的比例增多,与患者年龄都对治疗药物选择有一定潜在影响。
 
本届EASL2020年会上,一项分析汇总了临床II/III期的108、110、4018、4035四项研究中[7],TAF治疗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共有124例患者被纳入分析,其中伴肝功能和/或肾功能损伤患者共计53例(4035研究)。
 
分析结果显示,TAF治疗实现病毒学抑制[108/110研究(48周时)中为HBV DNA<29 IU/mL,4018(48周时)/4035(24周时)研究中为HBV DNA<20 IU/mL]的比例,在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两组间相似(见图8);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比例同样相似,分析未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
 
 

 
图8:TAF治疗能使老年患者达到与非老年患者相似的病毒学抑制比例
 
此外在换用TAF治疗后,老年患者的eGFRCG下降较非老年患者更明显,但低于继续TDF治疗的老年患者;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髋/脊柱骨密度变化情况相似,使用TDF治疗组患者骨密度降低,而TAF组患者骨密度降幅较小,因此换用 TAF治疗也改善了患者骨密度[7],见图9-10。
 
 

 
图9:换用TAF治疗后老年患者髋/脊柱骨密度上升
 
 

 
图10:换用TAF治疗后,老年患者eGFRCG下降幅度较小
 
从以上三项特殊人群的临床研究数据和分析可得出,肝功能、肾功能损伤和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从TDF或其他NUC转换到TAF治疗的48周疗效和安全性较好。
 
小结
 
新型乙肝抗病毒药物能够最大限度抑制病毒复制,降低疾病进展风险,但治疗也应重视安全性问题,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EASL2020年会公布的多项研究数据显示,与继续使用TDF及其他NUC药物治疗相比,换用TAF治疗不仅能够维持病毒学抑制,还能够有效降低骨肾安全性风险,且适用于多类特殊人群,因此TAF治疗作为慢乙肝一线用药,已得到国内外权威指南的一致推荐。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0,23(1):后插9-后插32.
 
2. Lampertico P, et al. A phase 3 study comparing switching from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 to tenofovir alafenamide (TAF) with continued TDF treatment in virologically-suppressed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Final Week 96 efficacy and safety results. EASL 2020 Abstract: AS091.
 
3. Lik Yuen Chan H, Lampertico P, Buti M, et al. IDDF2019-ABS-0169?A phase 3 study comparing switching from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 to tenofovir alafenamide (TAF) with continued TDF treatment in virologically-suppressed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week 48 efficacy and safety results[J]. Gut, 2019, 68(Suppl 1): A142-A3.
 
4. Lim Y S,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witching to tenofovir alafenamide (TAF) in virally suppressed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patients with hepatic impairment: week 48 results from a phase 2 open label study. EASL 2020 Abstract: SAT442.
 
5. Chan HL, Lim YS, Seto WK, et al. Three-year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enofovir alafenamide (TAF) compared to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 in HBeAg-negative and HBeAg-positiv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Hepatology, 2018, 68: 227A (Abstr 381).
 
6. Janssen, H L A.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witching to tenofovir alafenamide (TAF) in virally suppressed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patients with renal impairment: week 48 results from a phase 2 open label study. EASL 2020 Abstract: SAT429.
 
7. Fung S,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enofovir alafenamide in geriatric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experience from four ongoing phase 2 and phase 3 clinical trials. EASL 2020 Abstract: SAT461.
 
专家简介


 
谢 青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分会副会长
 
上海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上海市感染性疾病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上海市医院协会传染病专科医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副会长、《肝脏》杂志副主编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职业道德标兵、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十佳公共卫生工作者、五洲女子科技奖和第一届“医树奖”
 
在感染和肝病领域Top杂志Hepatology、J Hepatology、CID、 J   Infect Dis等以及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五一巾帼创新奖、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标签: 新知 乙肝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