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倾心,从空白到引领丨《药物与中毒性肝病(第3版)》正式发布
——  作者:    时间:2024-09-13     阅读数: 29

;

编者按:自2002年起,以陈成伟教授为代表的我国肝脏病学专家团队在姚光弼教授等前辈的引领下,克服重重困难,编写了国内首部《药物与中毒性肝病》专著,填补了国内药物性肝损伤领域的空白。历经两次修订,《药物与中毒性肝病(第3版)》于2024年9月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在格局和内容的系统性、高新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均有较大修缮,使其颇具时效性,成为该领域的权威之作,不仅推动了国内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诊治与预防研究的深入发展,还促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为深入了解《药物与中毒性肝病(第3版)》精彩内容和背后的故事,《国际肝病》诚挚邀请该部巨著的三位主编——陈成伟教授、于乐成教授和赖荣陶教授,深情回顾了我国药物性肝损伤领域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壮大的非凡历程。

 

 

上篇

匠心独运,回顾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研究进展与变迁

 

《国际肝病》

请您结合近十年来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和预防研究取得的显著进展,介绍一下本书更新的主要背景?

 

陈成伟教授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型化工产品的污染与排放问题日益严峻,同时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导致了疾病谱的快速变化。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新药研发的需求激增,保健品市场亦随之扩大,使得人类暴露于越来越多的化学物质之中。这些化学物质中,不乏对人体有害的种类,而药物性肝损伤作为当前急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正逐渐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早在2000年初,我国肝脏病学和临床免疫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我的恩师姚光弼教授将一本药物性肝损伤领域泰斗、Hy’s法则的创立者Hyman Zimmerman教授(1917-1999 年)的遗作Toxic and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原著赠予我,并鼓励我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结合长期在肝脏疾病临床实践中的体会,当时国内在此方向的研究尚属空白,需要引起学界和广大同仁的重视,我便毅然接下了这一重任。在姚光弼教授积极倡导、支持和指导下,在庄辉院士、王宝恩教授和曾民德教授的支持下,我们组织了40多位在临床一线的肝脏病专家,结合自己临床工作的经验体会,共同编写了国内第一部相关专著《药物与中毒性肝病》,2002 年11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它标志着我国在药物性肝损伤领域的初步探索。

 

2007年,在贾继东教授的积极倡导和指导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成立了药物性肝损伤学组,这是我国首次专注于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研究和治疗的专业队伍,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我们团队参与了美国FDA的药物性肝损伤专题讨论会,并通过茅益民教授的努力,与美国药物性肝损伤研究网络(DILIN)建立了合作关系。此后,我们在国内也逐渐加大了对药物性肝损伤的宣传力度,推动了这一领域的普及和发展。

 

经历十年的积累与沉淀,2013年我们修订出版了《药物与中毒性肝病(第2版)》,继续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同年,国际上也开始重视并发布相关指南,如2014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CG)首次发布了《特异质药物性肝损伤实践指南》。在此背景下,我们也在庄辉院士、贾继东教授等专家的带领下,启动了编制中国药物性肝损伤指南的工作。经过多次大会讨论、专家评审和反复修改,我们最终在2015年出版了我国首部《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并于2017年出版了英文版,发表于Hepatology International杂志,实现了我国肝脏病学指南在国际期刊上的首次发表。

 

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药物性肝损伤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在持续更新和完善我国的指南。2023年,我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第2版)》也修订并出版。在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方面,虽然传统的RUCAM量表已使用多年,但其排他性诊断特性仍需辅助性诊断工具的支持。近年来,美国和西班牙学者提出了新的RECAM量表,为我国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在贾继东、赵新颜、赖荣陶、于乐成等教授的带领下,我国学者迅速响应,组织了多中心研究,验证了两个辅助诊断量表,为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展望未来,随着生物学标志、肝源性细胞、多能干细胞以及药物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和治疗将迎来新的局面。

 

本书 2002 年推出第1版,2013年更新第2版。如今又是一个十年。本人年事已高,但姚老的遗训尤在。故决心与年富力强的于乐成教授等中青年专家一起,再圆旧梦。经过3位主编3个月的10余次讨论,最终拟定第3版的写作提纲,分别组织相关专家撰写。期间历经3年艰辛抗疫,初稿于2023年6月基本完成。潜心统稿审修,2024年9月本书第3版正式和大家见面。

 

经过二十余载的不懈努力与深耕细作,我们迎来了《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第3版)》问世。这不仅是“十年磨一剑”的匠心独运,更是我国在药物性肝损伤领域诊治与预防研究的一份沉甸甸的贡献。我深感欣慰的是,药物性肝损伤研究在我国已蔚然成风,如同燎原之火,遍布全国各省,形成了一支支朝气蓬勃的研究中坚力量。这份成就,不仅圆了我年轻时的梦想——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有价值的痕迹,更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不断探索,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国际肝病》

新版《药物与中毒性肝病》从决定更新到落地,这期间是否有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

 

陈成伟教授

 

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有几位同志与专家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首先,要特别感谢于乐成教授,这3年来转战武汉火神山医院、上海方舱医院和抗洪抢险抗疫,在高强度的抗疫任务和临床工作压力下,废寝忘食,不仅完成了众多重点章节,特别是近年发展很快的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章节的撰写和审稿,并且还主要完成全书统稿工作。于乐成教授的工作表现卓越,其实早在20年前,他就曾担任过顾长海教授的《肝功能衰竭》和李梦东、王宇明教授的《实用传染病学》这两部重要专著的写作秘书,因此他的工作已日臻成熟。正是基于他的出色表现,我此次特邀他担任第一主编。

 

其次,要特别感谢马洪年教授,他虽比我年长一两岁,但才华出众。他曾是1962年上海的高考状元,1967年与我同时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后担任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研究所所长。他拥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出色的文字功底,本书中的中毒性肝损伤和化学性肝损伤部分,他依然倾注了大量心血。尽管已年逾八旬,他仍努力完成了审稿工作,并亲自撰写了一章内容,实属不易。

 

再次,我们还要向刘鸿凌教授致以特别的敬意。作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学部血液净化中心的主任及人工肝领域的权威,刘鸿凌教授不仅在医学实践中贡献卓越,更在本书的编纂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面对部分章节文字表达的精细调整需求,他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与无私的奉献精神,无条件地接受并完美完成了全部的整理、审稿及还原调整工作。这种对知识的严谨态度与对团队的高度责任感,无疑为本书的顺利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上海科技出版社的孔泸晶老师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功臣。在书籍出版的全过程中,孔老师以其高度的专业性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与我们每一位作者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挑战。正是这种及时且有效的信息交流,确保了整个撰写工作的顺畅进行,并最终促成了这部总计160万字巨著的成功问世。孔老师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让我们深感敬佩与感激。

 

中篇

与时俱进,《药物与中毒性肝病(第3版)》的更新与补充

 

《国际肝病》

《药物与中毒性肝病(第3版)》相较于前两版,有哪些重大的更新和补充?新版《药物与中毒性肝病》在内容架构上是如何安排的?

 

于乐成教授

 

《药物与中毒性肝病(第3版)》历时四年,终于向广大医生、医学生和关心药物性肝损伤的读者朋友们报到了。首先,我非常感谢陈成伟教授的信任,并荣幸地接受陈成伟教授的邀请,担任本书的第一主编,并与陈成伟教授和赖荣陶教授两位共同主编,马洪年教授、刘鸿凌教授、宋海波教授、王伽伯教授、陈军教授、谢雯教授、茅益民教授、傅青春教授等八位副主编,以及各位编委和参编专家一起,在庄辉院士、曾民德教授、贾继东教授、肖小河教授、任红教授、牛俊奇教授、侯金林教授和谢青教授组成的专家顾问团的宝贵指导下,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了这本全面系统地阐述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著作。我衷心感谢所有的顾问专家、编委、参编专家、学术秘书付出的辛勤劳动,深深感谢上海科技出版社(特别是孔泸晶老师、李卫平老师)对本书出版发行的大力支持,也深深感谢我的家人在本书编撰过程中所给予的宝贵理解和支持。

 

药物性肝损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几乎没有之一;也是药物研发失败和被黑框警示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我国对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视始于2000年左右姚光弼教授向国内推荐Hyman Zimmerman教授(1917-1999)的遗作Toxic and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2002年陈成伟教授组织编写了我国《药物与中毒性肝病》第1版,这是国内第一本详细阐述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著作,是推动我国对药物性肝损伤重视和研究的里程碑事件。2013年本书第2版面世,对第1版进行了许多更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临床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和重视。

 

在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的领导和支持下,在陈成伟教授的大力推动和组织下,我国首部系统规范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于2015年面世,系统梳理了药物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临床表型、诊断策略、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以及预防和管理的基本对策,开启了我国在统一、规范的诊断标准下进行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诊治和研究的进程。该指南提出的16条原则性推荐意见,成为其后各类亚专科药物性肝损伤指南制定的重要基础。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老年化等原因,临床疾病谱不断发生演变,新药不断研发,有疾病治疗需求的人群不断增多,加之公众的“保健意识”也越来越强,因此临床上对各类药物和保健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上也越来越常见,越来越多样,药物性肝损伤已成为临床上急性肝损伤最常见的病因,并且有一定概率的重症化率和慢性化率。近10年来,药物性肝损伤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也取得很多进展。《药物与中毒性肝病(第3版)》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第3版在内容方面进行了大幅调整和补充,尤其是在药物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型(包括特殊表型)、诊断策略、各专科用药相关的肝损伤等方面,都基于最新进展进行了充实和更新。同时,更加注重药物性肝损伤相关概念的准确性、内容的新颖性、临床的实用性、参考的价值性、阐述的精炼性和内在的逻辑性。努力让读者易于理解并从中找到所需的内容。

 

除此之外,第3版在结构上较之第2版也进行了大幅调整和改进。由于药物性肝损伤涉及的基础、临床、预防管理等内容比较庞大,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查询,我们进行了精心的思考和排布,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合理归类,共分为10个部分75个章节。

 

《国际肝病》

本书对于推动我国乃至全球在药物性肝损伤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有何重要意义?

 

于乐成教授

 

《药物与中毒性肝病(第3版)》对于推动我国乃至全球药物性肝损伤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书的再版发行体现了我国对药物性肝损伤的高度重视,有助于临床各科都能形成对药物性肝损伤的了解、重视、规范诊治及预防;有助于大众警惕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避免乱用药,有效提升用药安全意识;对药物研发企业而言,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第二,本书对药物性肝损伤的阐述系统而全面,一书在手,即可了解药物性肝损伤当前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全貌,非常有助于临床医生的继续教育和医学生的专业成长。

 

第三,本书不仅阐述了当前有关药物性肝损伤的最新进展,也指出了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诊治和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有助于推动对药物性肝损伤相关论题的理性思考,从而推动药物性肝损伤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四,我国人口众多,包括药物性肝损伤在内的肝病是对民众健康的重大威胁。作为人口大国,我们为防治肝病所做的每一份努力,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不仅是对我国人民健康的贡献,也是对全球肝病防治的一份贡献。

 

第五,本书有助于推动我国临床各专科在规范统一的标准下进行药物性肝损伤相关研究,有助于紧密立足我国临床实践的药物性肝损伤相关研究成果的产出,有助于推动不同研究之间药物性肝损伤数据的可比性、可系统分析性,因而也有助于在国际上越来越多地展示和分享我国对药物性肝损伤研究的认识。

 

下篇

薪火相传,《药物与中毒性肝病(第3版)》给临床医生的帮助和启示

 

《国际肝病》

对于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来说,阅读《药物与中毒性肝病(第3版)》将带来哪些实践上的帮助和理论上的启发?

 

赖荣陶教授

 

这本著作不仅涵盖了传统药物性肝损伤的相关内容,还紧跟时代步伐,纳入了近年来日益增多的抗肿瘤药物及其他新型药物所导致的肝损伤内容。例如在抗肿瘤领域,随着研发技术的不断成熟,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愈发广泛,随之而来的肝损伤事件也屡见不鲜。

 

以抗肿瘤药物中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例,其相关的肝毒性损伤报道日益增多。在这本著作中,作者对这些药物相关的发病机制和诊疗规范进行了详尽而全面的综述,为年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处理相关病例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同时,这本书也为年轻医生提供了学术提升的机会。对于有志于申请基金等科研工作的医生来说,书中综述的最新发病机制无疑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切入点。通过阅读这本书,他们不仅能够完善自己的临床和科研理论知识体系,还有可能在科研生涯中发现新的研究方向,从而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