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肝病丨党双锁教授:探索慢乙肝治疗新策略,共筑肝病防治长城
——  作者:    时间:2024-11-15     阅读数: 19

编者按:

在当前肝病领域,慢乙肝的高发病率与不良结局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近日召开的第十届丝路肝病学术会议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双锁教授作题为《降低慢乙肝不良结局的治疗策略》的精彩报告。本刊对党双锁教授就本次主题报告进行了专访。他不仅详细解析了抗病毒治疗的最新进展,还分享了靶免治疗在肝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性及其对不良反应的精细管理。此外,党双锁教授还展望了未来乙肝新药研发、筛查普及、全程治疗管理以及慢病管理智能化等关键方向。


https://mp.weixin.qq.com/s/QH2GPKHuz9zhX9BTDEzOfQ
点击上方链接查看采访视频
 

01

《国际肝病》:您在会上带来了题为《降低慢乙肝不良结局的治疗策略》的精彩报告。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些治疗策略?这些新策略与现有的标准治疗相比,有哪些创新点和潜在优势?

 

党双锁教授:目前,我国肝癌的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成为了肝病学者和临床医生面临的重大挑战,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我们一直以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我们发现肝癌的高发主要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病毒因素是首要原因,特别是乙肝和丙肝。在我国,乙肝导致的肝癌占比超过86%,甚至更高。这主要归因于我国乙肝发病人数众多。因此,抗病毒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临床研究表明,通过抗病毒治疗,如使用核苷(酸)类似物,可以显著降低乙肝患者的肝癌发病率,但患者5年肝癌累积发病率仍不低于7%,近几年开展推广的乙肝临床治愈项目的数据显示,长效干扰素治疗可以将5年肝癌发病率降至1%。这一成果令人振奋。“长安工程”项目的最新数据显示,核苷(酸)类似物加用长效干扰素治疗乙肝,目前尚未发现进展为肝癌的患者。未来如果将这些乙肝临床治愈项目推广至全国,相信可以在降低肝癌发病率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也会使广大患者受益。

 

对于丙肝已经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阶段的患者,我们要重视这部分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有研究发现,即便进行了全面的抗病毒治疗,并实现了丙肝病毒清除,但仍然有部分患者会发展为肝癌。因此,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除了病毒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肝病基础上出现的并发症也值得我们关注,如糖尿病、高血脂以及高血压等问题,实际上都对肝癌的发病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于这些并发症的干预研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数据。例如,许多肝病患者在并发糖尿病时,采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这种药物在民间被誉为“长寿药”,有数据显示它不仅能有效控制糖尿病,还能显著降低肝癌的发病率,这一发现颇为有趣,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同时,对于降血脂和降血压的药物,也有研究指出,中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肝癌的发病率。我已在多个国内学术报告上分享了这一数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一项超过13万人长达26年的队列研究发现每周服用两片以上的阿司匹林可以使肝癌的发病率下降超过50%,这一数据令人震惊。

 

此外,人类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文化,对肝癌的发病也有重要影响。我国“无酒不成席”,但酒精对肝脏的损害不容小视。数据研究表明,饮酒会显著增加肝癌的发病率,与不喝酒的人群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建议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饮酒或避免饮酒。

 

在饮食方面,霉变食物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往往将食物放入冰箱保存,但长期食用冰箱中的食物对身体并不利,甚至可能增加肝癌的发病率。同时,腌制食品也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另一方面,一些健康的饮食习惯则有助于降低肝癌的发病率。例如,多喝绿茶和咖啡有助于预防肝癌。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繁荣和物质丰富,我们的饮食选择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但不应忽视粗粮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多吃谷类,特别是全谷类食物,可以显著降低肝癌的发病率。

 

总的来说,要降低肝癌的发病率,我们不仅要关注病毒等主要因素,还要重视饮食、生活习惯以及对并发症的干预。通过综合施策,我们可以早期干预肝癌的发病,并显著降低其发病率。

 

02

《国际肝病》:除了抗病毒治疗外,靶免治疗在降低慢乙肝不良结局的治疗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当前靶免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

 

党双锁教授:当前肝癌治疗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下,采取了一种综合治疗策略,涵盖了手术治疗、微创治疗以及系统治疗,其中系统治疗主要是靶免治疗。近年来,靶免新药不断出现,为这一治疗领域打开了新局面,极大地丰富了医生的治疗手段。在此背景下,合理且精准地把握靶向药物与免疫治疗的应用时机显得尤为关键,这要求我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治疗方案。

 

借此机会,我想通过媒体强调,在进行靶免治疗过程中,对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至关重要。具体而言,靶向药物,如血管生成抑制剂,尽管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伴随较多不良反应,但这些反应通常是可以控制的。通过对症处理、调整药物剂量或暂时停药等措施,能够有效减轻并管理这些不良反应。

 

另一方面,免疫治疗在某些患者中表现出了良好疗效,例如“双达”方案(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我国的新药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总生存期数据。然而,我想强调,免疫治疗虽然总体上不良反应较少,但一旦出现某些特定不良反应,往往难以控制。

 

因此,我在此特别提醒各位同行,在临床中务必高度警惕并密切监测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那些存在禁忌证或需慎用的情况,更应给予关注。在使用药物前,务必仔细阅读并审慎研判药物说明书,确保安全、有效地应用这些药物。

 

03

《国际肝病》:在降低慢乙肝不良结局的研究道路上,您认为未来有哪些关键的研究方向或挑战需要克服?

 

党双锁教授:乙肝仍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目前尚无能完全治愈乙肝的药物,这是核心难点。因此,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新型乙肝药物上市。当前正在进行的乙肝新药研究为医生们带来了希望的曙光。然而,要彻底根治乙肝,还需一种能够全面攻克该病症的新药出现。

 

在此背景下,我国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乙肝的普遍筛查。为此,中华预防医学会已发布了乙肝筛查共识。我们认为,这一共识需要大力宣传,不仅要从医生层面推广,更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通过各类媒体进行健康科普教育,让每个人至少进行一次乙肝“两对半”的筛查,这对预防和控制乙肝至关重要。对于高风险人群或需特殊治疗的患者,我们应定期进行筛查,并对未感染乙肝的人群提供疫苗接种和预防措施。虽然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落实并做好还有很大差距,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

 

第二个关键点是乙肝患者的全程治疗管理。目前,我们注意到在全国范围内,仍有少数患者在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时存在依从性问题。部分患者停药后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发生重型肝炎。这类情况在住院患者中时有发生。特别是年轻人,在肝功能恢复正常、病毒得到有效控制后,可能会忽视医生的叮嘱而停药,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此,加强全程管理,尤其是患者教育,非常重要。

 

第三点,我们正在探索慢病管理的智能化路径。我们科室已建立了一个乙肝慢病AI管理系统,将知情同意的患者信息全部录入系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风险评估结果,系统会对高风险患者及时提供人性化的AI处理和提醒。我们相信,在未来,这一领域将大有可为。

 

此外,在慢乙肝管理过程中,除了抗病毒治疗外,抗纤维化和保肝治疗也亟待进一步精准化和干预。目前,国内已上市的一些抗纤维化药物能够使肝硬化失代偿期转变为再代偿期,使代偿期患者的肝纤维化得到逆转。这些数据已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如贾继东教授牵头的项目在Hepatology杂志上发表。因此,我们认为类似的研究应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我们相信,除了抗病毒治疗能降低肝癌发生率外,保肝治疗特别是抗纤维化治疗也有助于降低肝癌的发病率,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04

《国际肝病》:您刚刚提到了长期管理和随访对慢乙肝的治疗非常重要。您认为应该如何建立有效的长期管理和随访体系,以确保患者得到持续的关怀和治疗?另外,您认为该如何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党双锁教授:在慢乙肝的慢病管理过程中,我个人有几点深刻体会。首先,提高患者的自我认知至关重要。我们常说,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外因则起到助推作用。因此,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特别是他们对服药依从性的管理能力,是慢病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必须投入足够的时间对患者进行细致的宣教,这一点极为重要。

 

其次,关于未来慢乙肝的管理,我们需要推行属地化管理。当前,国家正在推行三级医疗体系,并努力使高层医疗资源下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举措。未来,我们应通过属地化管理,结合现有的AI慢病管理系统,将患者全面纳入医生的管理范围。这样,我们就能及时了解到患者的信息和病情变化,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慢病管理。如果这一措施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其前景将不可估量。

 

最后,我想谈谈投入的问题。在慢病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因此,我们借此机会呼吁国内更多的专家和大咖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同时,我们也希望政府,特别是相关基金委能够加强对这一领域的投入。我们的目标是让90%甚至更多患有常见病或多发病的患者从中获益,这才是健康医学发展的根本所在。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