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AASLD-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年会  » 正文
AASLD中国力量丨江建宁教授团队3项研究被收录,HBV整合事件对长期抗病毒治疗的HBV-HCC患者的影响入选口头报告
——  作者:    时间:2024-11-23 12:52:52    阅读数: 26

编者按

在第75届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年会上,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建宁教授团队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细胞癌(HBV-HCC)、HBV抗病毒治疗领域共3项研究成果被大会收录,其中一项入选大会口头报告。该项研究成果揭示了HBV整合事件对长期抗病毒治疗后HBV-HCC临床指标及宿主染色体结构的影响。另2项入选壁报交流,展示了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先进成果,引起广泛关注。《国际肝病》特此整理报道,以飨读者。

 

研究一 HBV整合事件对长期抗病毒治疗后HBV相关肝细胞癌临床指标和人类染色体结构的影响

 

胡伯斌博士现场口头报告

 

研究背景

 

每年全球有80万人死于HCC。HBV感染是导致HCC的主要原因。在中国,约80%的HCC病例与HBV感染有关。HBV整合与HCC的发生密切相关。但许多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仅调查HBV-HCC发生时的整合特征。关于核苷(酸)类似物(NAs)长期抗病毒治疗后HCC整合特征的纵向研究较为缺乏。本研究旨在从基线开始追踪HBV感染者,调查接受长期NAs抗病毒治疗但仍发展为HCC的个体,探讨这些患者的HBV整合特征,探索HBV整合事件与各种临床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患者与方法

 

本研究人群为CHB患者。参与者需满足以下条件:基线时HBsAg阳性;接受长期NAs抗病毒治疗;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肿瘤并随后切除,且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HCC;接受持续长期随访。基线时有331例HBV感染者接受NAs抗病毒治疗;平均观察时间约为11年;32例发展为HCC,其中28例接受手术,22例被诊断为HBV-HCC(表1);监测临床指标包括HBsAg、HBV DNA、甲胎蛋白(AFP)和脱羧凝血酶原(DCP)水平;对肝癌组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测试。

 

表1. 整合组与非整合组患者特征

 

将HBV整合的患者分入Int(整合)组,其他患者分为None-Int(非整合)组。研究方案见图1,两组患者BCLC分期见图2。

 

图1. 研究路线图

 

图2. 整合组与非整合组BCLC分期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大多数临床因素对HBV整合事件的影响不显著;尽管抗病毒治疗的持续时间相似,但Int组比None-Int组更快发展为HCC;Int组的肿瘤体积明显更大。HBV整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HBV-HCC的发展。两组之间BCLC分期的显著差异可能部分解释了肿瘤生长和扩散的差异。

 

HBV整合影响HCC的生物标志物(图3)。整合事件的发生次数与AFP水平呈正相关。整合事件次数较少可能导致AFP测量结果出现假阴性。DCP水平与整合事件无强相关性。这为在临床上将AFP和DCP联合用于肝癌诊断提供了合理依据。

 

图3. HBV整合对HCC标志物的影响

 

在17例患者中发现了107个整合断点,明显少于其他研究。长期治疗可能减少了HBV整合事件的发生。长期NAs抗病毒治疗后,HBsAg水平逐渐下降,但HBV整合事件减缓了这一下降,使HBsAg水平下降更慢(图4)。

 

图4. 长期NAs抗病毒治疗后HBsAg水平随时间的变化

 

HBV整合事件往往发生在宿主染色体末端和着丝粒附近,并且经常发生在DNA序列的内含子和基因间区域。对HBV整合位点所有中断基因的GO富集分析显示,它们主要参与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和肿瘤发展至关重要的生物过程(图5)。

 

图5. GO富集分析

 

HBV整合在染色体末端和着丝粒附近的高频率可能导致结构异常和稳定性变化。插入的HBV基因片段通常会导致附近基因组丢失,导致碎片化和其他染色体的基因重排,这可能产生融合基因或序列(图6A-D)。相比之下,None-Int组患者未出现这些问题(图6E-F)。

 

图6. HBV整合在染色体末端和着丝粒附近的高频率对染色体结构的影响

 

HBV整合事件的生物效应需要人类基因组与HBV之间的相互作用(图7)。HBV整合断点在完整HBV基因组中的分布显示,插入的HBV基因片段通常包含功能元件(DR1和BCP是最常见的元件)。此外,染色体末端和着丝粒附近的DR1、DR2和BCP整合的密度更高。这些可能导致某些人类基因(如TERT)的异常表达或单核苷酸变异(SNVs)率的增加。这一现象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

 

图7. 人类基因组与HBV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长期抗病毒治疗后,尽管HBV-HCC中HBV整合的频率降低,但残留的HBV整合仍然加速了HCC的发展,影响了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HBV整合事件导致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这与HCC密切相关。HBV整合的生物学效应是人类基因组和HBV的相互作用产物。

 

研究二 血清ESPL1蛋白作为HBV-HCC初发和复发的早期预警生物标志物

 

AASLD 2024壁报展示(No. 1373)

 

研究背景及目的

 

尽管HBV-HCC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进展,但其5年总生存率仍仅为14.1%,这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和生物标志物。初步研究表明,血清外纺锤体极体样1蛋白(ESPL1)在HBV-HCC患者中特异性高表达,提示其可能作为高危人群的筛查指标。本研究旨在验证血清ESPL1相比传统生物标志物AFP在HBV-HCC早期筛查和预警中的独特优势,评估血清ESPL1作为HBV相关肝细胞癌有效早期预警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研究方法

 

研究者开展了一项横断面研究,纳入了119例患者,分为CHB组、HBV相关肝硬化(LC)组和HBV-HCC组。此外还进行了一项纵向研究,纳入了49例患者,分为非复发(N-Rec)组(首次发生HBV-HCC)和复发(Rec)组(多次HCC复发)。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量血清ESPL1水平。比较了CHB、HBV-LC和HBV-HCC三组间的血清ESPL1水平和AFP水平差异。分析了N-Rec组在肝切除术前后的血清ESPL1和AFP水平动态变化,以及Rec组在每次HCC复发前后的血清ESPL1和AFP水平动态变化。

 

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血清ESPL1水平在CHB、HBV-LC和HBV-HCC三组中逐渐升高(P<0.05),而AFP水平仅在HBV-HCC组中显著升高。在纵向研究中,N-Rec组的血清ESPL1水平在HBV-HCC发生前的5年内呈现规律且持续的上升趋势,特别是在HCC发生前第3年开始迅速上升,在HCC发生时达到峰值(674.9 ng/L)。肿瘤切除术后6个月内,血清ESPL1水平迅速下降,并在术后5年内保持相对稳定,呈缓慢下降趋势。相比之下,血清AFP水平在HBV-HCC发生前的5年内保持在较低水平且相对稳定,没有持续升高。即使在HCC发生前的6个月内,也未观察到显著升高。仅在HCC发生时,血清AFP水平才显著升高。在术后5年的随访中,血清AFP水平恢复到相对稳定的低值状态。Rec组的血清ESPL1水平在多次肝切除术前后表现出同步波动的模式。在HBV-HCC发生前,血清ESPL1水平随着每次肿瘤的发展而逐渐升高。相反,每次手术切除后,血清ESPL1水平逐渐下降。然而,与N-Rec组不同,Rec组的血清ESPL1水平虽然在每次手术后逐渐下降,但并未降至400 ng/L以下,这可能与HCC复发密切相关。相比之下,血清AFP水平表现出显著变异性,仅在每次HBV-HCC发生时显著升高。在每次手术切除前后,血清AFP水平保持在较低值,没有表现出逐渐升高或降低的一致模式。

 

研究结论

 

结果表明,血清ESPL1水平从CHB到HBV-LC和HBV-HCC逐步升高,表明ESPL1基因的表达活性与HBV-HCC发生风险之间可能存在潜在相关性。通过动态监测血清ESPL1水平,可以实现HBV-HCC发生的早期预警。此外,对于HBV-HCC患者,监测术后血清ESPL1水平可以预测和评估HCC复发的风险。因此,血清ESPL1有望成为HBV-HCC初发和复发有效早期预警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研究三 免疫耐受期孕妇在阻断HBV母婴传播后停用与继续使用TDF的风险与获益

 

AASLD 2024壁报展示(No. 1382)

 

研究背景及目的

 

目前普遍观点认为免疫耐受期的乙肝母亲产后停止抗病毒治疗风险低,继续治疗的益处有限,而且可能增加耐药性的风险,因此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免疫耐受期产妇在分娩后停止抗病毒。然而,随着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扩大,对于ALT水平正常且高病毒载量的免疫耐受患者,特别是那些年龄超过30岁或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的患者,启动抗病毒治疗标准已重新定义,导致免疫耐受期孕妇妊娠期母婴阻断治疗在产后是否应停药仍有争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免疫耐受期孕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母婴阻断产后停药的风险以及产后不停药继续治疗至144周的疗效。

 

研究方法

 

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来自于2012年1月至2023年12月建立的真实世界母婴阻断研究队列,根据入排标准纳入230例妊娠期使用TDF抗病毒初治的慢性HBV感染孕妇,其中研究组为116例免疫耐受期孕妇,对照组为114例高病毒载量(HBV NDA>2×105 IU/mL)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孕妇,比较两组在母婴阻断成功率、产后48周内停药反弹的风险,产后不停药继续TDF治疗至产后144周的抗病毒治疗疗效以及骨肾安全性。

 

研究结果

 

在230例TDF初治的慢性HBV感染孕妇中,临产前中位抗病毒疗程16.50(14.00~39.00)周,经TDF治疗至临产前两组孕妇的HBV DNA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婴阻断成功率均可达到100%。免疫耐受期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分别有38.8%(45/116)和21.9%(25/114)产妇在产后不同时间段停用TDF,随访至产后48周时两组产妇的停药反弹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12周停药与产后立即停药反弹风险相当,小于30岁与大于等于30岁的孕妇产后停药的风险相当。免疫耐受期组和慢乙肝组分别有61.2%(71/116)和78.1%(89/114)产妇在产后未停用TDF治疗,免疫耐受期组产妇产后48周的应答不佳发生率以及低病毒血症发生率均高于慢乙肝组,经过挽救治疗至产后144周时,免疫耐受期组患者的累积完全病毒学应答率(HBV DNA<20IU/mL)有所提高,但仍低于慢乙肝组(P<0.05)。两组患者TDF治疗至产后144周平均eGFR及血磷水平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论

 

免疫耐受期孕妇产后停用TDF治疗反弹风险大,产后继续TDF治疗144周骨肾安全性好,延长免疫耐受期患者的抗病毒疗程可使患者获益。

 

参考文献

1. Bobin Hu, J. Jiang et al.Impact of HBV Integration Events in HBV-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fter Long-Term Antiviral Therapy on Clinical Indicators and Human Chromosomal Structure

2. B. Hu, J. Jiang et al.Serum ESPL1 Protein as an Early Warning Biomarker for the Initial Occurrence and Recurrence of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3. H. Liang J.Jiang et al. RISKS OF DISCONTINUATION AND BENEFITS OF CONTINUATION OF TDF AFTER INTERRUPTION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IN IMMUNOTOLERANT PREGNANT WOMEN

 

专家简介

 

江建宁 教授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医大学一附院感染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西医师协会首届“十佳女医师”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第 5-7届全国委员、广西医学会感染病分会 前任主委、广西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前任主委;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第二、三届委员、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第10-12届全国委员、首届世界华人医师协会肝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顾问,《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传染病学杂志》、《临床肝胆杂志》等杂志编委

22年来带领团队建立并全程管理7000多例慢性HBV感染随访队列。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专项分支课题、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90余篇,在国际肝病会议发表论著摘要40余篇;2篇论著曾分别被亚太乙肝防治指南、美国FDA乙肝新药开发指南、F1000Prime收录。作为第一作者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三等奖各一项,广西卫生适宜技术一等二等奖各一项

 

胡伯斌 博士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治医师、在读博士

广西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广西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肝脏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工作8年

主要研究方向为乙肝病毒整合及cccDNA定量与肝癌发生之间的相关机制研究

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广西医科大学青年科学基金“Separase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异性分布及其作为乙肝相关性肝癌早期生物标记物的探索”(编号GXMUYSF201910)

在国际肝病会议发表论文摘要8篇。已发表论文共10篇,包括6篇SCI论文,其中一篇第一作者论著被美国FDA乙肝新药开发指南、F1000Prime收录

 

梁焕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治医师、博士

广西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秘书

广西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兼秘书

广西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广西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广西医师协会艾滋病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从事感染性疾病临床工作10年,曾先后到广州第八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进修学习

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性肝炎、母婴传播、感染性疾病及其他常见传染病

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目前承担多项药物临床试验研究者工作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